过小年(七律)
罗金海/文/摄影
游子归家过小年,春风已入汩江边。
年糕猪肉双盘切,字画诗书两手研。
扫舍去尘除病菌,拜神供水润心田。
平生不卖文章事,只道清贫聚此缘。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这一天是灶神上天述职的时候,这一天又是老鼠子嫁女儿的一天。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古祀灶神,由来已久。《礼记·礼器疏》曰:“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东京梦华录》记:“都人至除夜,备酒果送神,以酒糟涂灶门上,谓之醉司命。”灶神,在民间有多种称谓,有“灶君”、“灶君公”、“灶王爷”、“灶界”、“灶界老爷”等,在道教全称为“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 民间就有了送灶神的习俗,民谣传唱出:“二十三糖瓜粘”,是因为供品大部分是糖瓜、麦芽糖和糕等既甜又粘的斋果。这是因为人们希望让自家供奉的灶神嘴巴甜一点,‘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横额“一家之主”,主人确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祭灶日的地位仅次于中秋节,在外做官、经商或读书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家团圆,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来年全家平安。
古代文人以诗歌的方式,记录了当时祭灶神非常隆重的仪式,如宋代吕蒙正写的《祭灶诗》:“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让人潸然泪下,到过小年的这一天,只有一碗清汤来陪诗人渡过,穷困潦倒,文章写了不值钱,诗卖不出去,可见作者过小年写这首诗的时候,内心是充满悲伤的;因吕蒙正还未高中状元,没身份与地位,住在寒窑里,借一碗清水来祭灶神,这一天的悲伤心情全都在一碗清水中。在当今时代,没有身份与地位的人,写出的文章同样不值钱,写诗更不用说了,满世界张贴的全都是人人看读不懂的新诗,甚至是淫秽诗从东飘到西,读罢令人感到灵魂的肮脏;这也是一直以来培养的大文人很少,长篇大论的小说家、多如牛毛的现代诗人及语言生硬的文字工作者充其着整个社会,以出书为目的,大肆宣扬、炒作至名利双收的作家比比皆是。我一直以来不愿卖自己的文字,很多时候投稿得到的是渺无音讯,获奖作品出来一看,全都是有职位官场文化排在最前面;甚至很多重要传统节日的投稿,都是在节日前必须交稿,令人谛笑皆非,节日都没到,灵感在哪,写出来的文字就如同焉枯的花朵,无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一个真正的文人,除了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外,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观,淡泊名利,无论写什么样的文章,写什么样的诗歌,都与文化传承、创新及其讴歌时代精神紧紧相结合,真正达到生命真、善、美之崇高思想圣境。在农村,祭灶神是家家户户过小年一送一迎的神圣仪式,代表一灶主人和家人在尽情享受美食同时,不要铺张浪费,勤俭持家,从而达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新风尚!今之农村人对灶神是毕恭毕敬的,这也代表着对食物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从蒸、煮、炒三方面下手,每一次加工食物保持天然美味的同时,遵循原始的自然生存之道。在古代,美食是非常丰富的,很多大文人的古诗里写到祭灶神这一天记录了各种美食及其重要的生活场景,如宋代范成大的《祭灶词》:“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从这首可以看到当时作者生命盛景,有酒、有肉、有鱼、有糕饼等丰富的食物来典祀,诗人的精神信仰是多么重要,在完善生活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争取来年获得更大的收成!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从这一天起,家里要打扫干净,贴上灶神图片,安好家神的位子,祈祷来年家中的平安。因此,打扫卫生是很讲究的,除了进行开水消毒之外,家用碗柜、凳子、桌子、书桌清洗外,还必须在太阳底下晒干,这种打扫叫“一尘无染”。家里的干净,代表心灵的干净,也代表对疾病的预防及身体健康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遵循自然劳动生存规律,扫舍去尘是对迎接新年的勤劳、善良劳动健康中国人传统美德最好的见证。如今的生活越来越城市化,没有了灶,也就没有灶神,也就没有生活信仰这一重要思想观念,从客厅到厨房,全都是瓷板砖,擦得干干净净,但是地板一沾水,就会很滑,稍不小心,就摔得个仰脚朝天,甚至是骨折,对身体是一种折磨,而非保护。城市里的厨房全都是气灶、气火、气罐和电器,虽然极为方便,但安全隐患是非常大的。凡是古代的文人,都会在这一天有重要诗文记录,而今天大城市里的人除了看电视、玩游戏、打麻将、甚至是酒吧、歌厅、舞厅、电影厅、按摩足浴等等,所有的生命时间都在娱乐消费与饭饱酒色中渡过,没有了精神信仰与文化记录这一盛况。古代的官场文化是以文化精神理念来执政,不管是身份地位的高低,都有对时代文化记录为重要思想精神支柱,如大文豪苏轼纵笔三首(其三)“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作者晚年被贬到荒凉的海南儋州生活窘迫之境,诗人半月来饥饿难忍,想到明天祭灶,可以到房东家打牙祭,更能喝上一杯酒,解除心中暂时忧愁。从贫穷年代的煤油灯夜晚,到今天电灯通明的夜晚,生活可以说是达到了极高标准,但是无论从事哪一行职业的人们,丢掉是手中那一只毛笔,没有优秀文化传承,也就在过小年这一天只会尽情的吃、喝、娱乐休闲中享受,精神文化信仰与精神文化传承被抛弃。因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之文人是这个时代的稀缺者,被小说与电影、漫画、动漫、流行音乐等至高娱乐时代,完全植入年轻人的骨髓,其思想观念与个人价值观完全被歪曲,成为商品经济时代下的资本娱乐生产者与消费者。
过小年这一天是要吃年糕的,清代诗人王闿运词中写到《换巢鸾凤·乙巳送灶》:“烹得黄羊。喜厨中酒熟,甑里糕香。团圞无镜,听儿女、有家当。五穷辞去去东洋。依然那时、镫光烛光。消得我、七十次,香花供养。……”词中写到“甑里糕香”指甑里蒸了年糕,香溢四飘,吃年糕代表着人生事业一年比一年高,一年比一年上进,也是农村人丰收喜庆的劳动成果。年糕的做法有很多种,传统的做法是用石磨磨出来的年糕最香最甜,古人从发明石磨以来,几乎家家户户都少不了这样一台原始工具;无论是用毛驴推磨,还是人工手磨,都将食物原汁原味的纯天然性发挥到极点,原始自供自吃的食品是非常安全的,促进身体健康成长。从石磨里磨出来的米浆,再倒进大窝里用柴火蒸,蒸熟后立马将年糕端出来进行冷却,否则的话年糕经过汽水后,会变软,从而粘成一窝。端出来的年糕叫灰水年糕,倒在大盘里是一个圆,代表着回家过年的游子一家人之团团圆圆;吃的时候,切成小片,或在木甑里再进行蒸,或在锅里用油煎,黄金灿灿的年糕端上来,又软又甜,吃到嘴里都是谷子的清香。从城市回到农村的父母,重新做了灰水年糕,感觉到过年浓浓的喜庆与热闹气氛,年是从小年开始,从亲手蒸好的一份年糕开始,代表原始自然劳动之生命进程,高升日月星辰之业程。赞曰:“石磨稻米庆丰年,柴火年糕喜团圆。正是人间春气暖,新人含笑旧人怜。”
过小年,全世界疫情远没有结束,很多不能回家的游子,只能在外地过年,对有家的人来说,那是何等的幸福与快乐;对于没有家的人来说,每奔波一次都是自己流浪的脚步,唯能守住的是生命文化,寄托的希望全都在心中的每一个文字里。岁月匆匆,人生易逝,每过一年独是对自己生命返璞归真生活的极高呈现,世界再繁华,物质再丰富,病毒依旧还在世界某个角落里飘荡。年依旧是一尘不变的是与父母相守的日子,仁善仁美的求真生活;依旧不变的是一块块年糕里赋予的传统文化使命,生命思想与文明文化成就中国年!
腊月二十四于紫竹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