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
罗金海/文
水月花镜,楚辞歌赋,怀游国学至尊道。天涯倦客,红粉佳人,琴瑟和鸣冷宫调,采莲归令御街春。兰草花,汩江水,千里望尽英雄处,驾八龙之婉怀兮。云烟水空阔,画角声断柔,屈子降九天,士身犹未还。燕堂君主,香草美人,吟唱离骚之绝世,四部文明立功卷。天地正清和,长寿百岁身,诗文词赋苦心志,善才仁德曰圣贤!
晚风清唱,江南古调,玉龙哀曲多情载,空相对残解弦语。花夏半开日,离愁谁知苦?人间似梦非梦,几许冷香消酒醒,处处写风流人物!一抹幽兰,相思何怨,西窗剪影抚琴唱,水墨丹青更深进。明月瑶池,情若止水,望尽天涯人已去,桃李纷争遍地扬。自古文人多傲骨,先秦七子百家鸣,一品文书恋怀沙,目睹芳华道仙归!
写一首《江南古调》表示对文怀沙大师的敬拜与哀悼!家里的书敞开着,《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及屈原《离骚》,一个要成为什么样子,就要照着它的样子去读,去写,这就是人的思想最终牵引与概论,白话文学了半辈子,反倒激不起我半点兴趣。相反,进入国学经典之文言文学习,得到的是让人激情澎湃的诗歌、诗词之美,时代轮光的印记,就是一篇又一篇古诗的千吟绝唱;多么美好啊,诗人的沉醉就是在永恒的经典之作中得到思想灵魂上的共鸣。一首古诗,如同我们深爱的恋人一样,深深眷恋着他原来的样子,每一文字,每一音律,每一韵调,都在反复吟唱的基调上找着遵循的共同密码,美就在思想上散发着,恋人原来的样子就如从前描述的一致,他的美就在文字的肌体中飘逸着…….如果要问古典诗歌为什么会那么美,那我们就要问问自己,我们的恋人为什么在眼里一直都是最美的?这就是一个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国学经典的古文明文化继承的重要宗旨,不读,无以言书;不写,无以成章,从简体的白话文再进入繁体的文言文学习,在读与写的过程中熟练的掌握了语言文字体系,掌握了古典诗词的平仄韵调。如果说诗歌、诗词是古代汉语中最高艺术,因此的它的音律传唱是非常重要的,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背诵的基础上,而是成为摇头吟唱的音乐艺术之美。23号上午,一则文怀沙老师的悄然离世让人异常悲痛,悲痛的是我们失去了一位国学大师,一位浪漫主义楚辞诗赋的吟唱者、绎者,一位书画艺术家、诗人。文老说:“我就是一粒小小的沙子…….”句多么朴实的语言,一粒小小的沙子的贡献是默默无闻的,在无垠广阔的大海里是不起眼的,能以生命最高艺术拥抱整海洋的每一滴水,让自由灵魂之金光折射在整片蓝天、白云之上!
中国是诗的王国,在当今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很多年轻人的醉生梦死,换来的更多是精神上的麻木,在各种摇头摆尾的酒吧、KTV、夜总会中,看到的是一群放荡不羁的年轻人身影。中国文人精神在这个娱乐放肆的酒精、色情及其影视、音乐的迷醉下,已经使人的精神变得完无肤体,道德节操完全沦陷。一个道德不高尚,没有真、善、美思想的人,能成为诗歌的绝唱者?不能,那是对牛弹唱,所以我们能很好的解释越来越多现代“诗者“写着连自己都读不懂的“诗”,那是自我灵魂醉生梦死的一种褒贬。一个真正的诗者,必须会写各种格律的古体诗及诗词,能得到读者的传唱,才能保持诗歌文化艺术持久的生命力,也才能进一步传承国学经典;真正作为一个写古体诗者的出路在哪里?那就是语言文字的回归,回归到文言文时代,回归到以传唱艺术形式来解读诗词歌赋,文怀沙老师的千古吟唱让人穿越时空,回到遥远的先秦时代。这是古诗歌文化的一种最好解读,以吟唱的方式回归诗歌彼此起伏的音律声调,文怀沙老师的屈子之情怀是沉醉,是痴迷的;正是因为文老自己所说:“屈原,中国人民的儿子,世界东方诗歌国度的王!”读屈原就是读他的爱国主义思想;读屈原就是读他的被迫流放之苦,读屈原就是读他对国家的爱、家的爱及其生命之爱;屈原个人的荣辱悲愤,寄托在对国家的爱至高无上的地步。而昏庸的国君却听信谗言,使屈原受尽迫害,辗转多年。“离”即“被离间”的意思,“骚”是“忧愁、痛苦”的意思。《离骚》即“被离间的痛苦”。国学大师文怀沙被称之为“当代屈原”,其主要著作有:《鲁迅旧诗新诠》《屈原〈九歌〉今绎》《屈原〈离骚〉今绎》《屈原〈九章〉今绎》《屈原集》《屈原〈招魂〉今绎》《毛泽东诗词吟赏》《中华根与本》《文怀沙序跋集》等。20世纪50年代,文怀沙先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讲《中国古典文学讲座》达四年之久,主编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套《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丛刊》,“十五”国家重点图书—《隋唐文明》《秦汉文明》《商周文明》《魏晋南北朝文明》暨200卷《四部文明》。
在六月,我收到一份电子稿,再一次细细研读文怀沙老师的发言稿,每一个字读来 很受益,作为一个古典诗词研究者,他讲解的古诗词格律非常重要,并说到:“现在写诗词,应该拿唐诗作为典范,从杜甫到现在一千二百年(杜甫是遵从格律的典范)。”这让正在学习写古典诗词的我,仿佛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老师,格律非常重要,没有格律,就是成诗也难以郎朗上口。因此,我写的每一首旧体诗,要按照《唐诗三百首》的格律去写学习与写作的;写诗词就按《宋词三百首》去学习与写作的;文怀沙老师的话大大激励了我,这也是我想亲自拜访文怀沙国学大师的原因。对我们这些从来没有读过古音标,及其没有用过文言文交流过的年轻一代来说,写好古体诗是多么不容易,这也是每一个写格律诗的硬伤,它就是一个框架在那里,写的时候必须按照诗的韵律的进行,否则的话,诗歌语言达不到应有的最高吟唱艺术水准。看完文怀沙老师的发言稿,我立马对熟悉文怀沙大师的王正鹏先生说:“我回北京了,一定要去拜访文怀沙大师。”这对于我来说太重要了,真正进入传统诗歌文化学习与写作阶段,如果不弄古典诗歌中音韵与格律的重要性,就难以写出与古人同样水准的诗文来。文怀老师说:“古诗词分:诵,咏,唱,一是要把平仄搞清,平仄去入、阴阳宏细、开齐合撮,这是最基本的,要搞清楚。声的归宿是“韵”,平仄要字正腔圆。”我们知道古人都是通过游学的方式来学习诗歌的格律音韵,是一对一的学习,通过口头传授的;也就是说古人的吟咏之法,是通过师弟之间,教读唐诗,口耳相传,习以为常,所以人人会通。而自‘五四 ’以后,无人提倡,吟咏之声日渐稀少,或者说几首没有,这也就是对于写旧体诗的人来说,是一门不易学懂,而又难以钻透的各种押韵与音调法则,因此在写作上难度非常之高。古汉语的四声八调、平仄叶韵,则有着远为悠远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因此,古诗带有音乐性的“吟诵”,而非字正腔圆的“朗读”,才是久远以来中国人品味古诗词的基本方式。
正当我心里要去文怀沙大师的时候,想着上北京就可以拜访到文怀沙大师的时候,心里忍不住有一阵开心,自己离国学大师近在咫尺,自己完全可以学好古诗词格律之韵;这对于我的写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要学好了古汉语之音调、声韵,写旧体诗也变得轻而易举,不再犯不押韵的格式错误。没想到的是,二十三号上午,朋友圈一则消息让人异常悲痛,文怀沙大师走了……风在哭泣,沙在哭泣,我的心在哭泣,一方面感叹生命局限性,人老去的身体就会离开,但思想也随之而离开,人拥有的最高学问啊,但都随尘而飘去,再激不起任何的思想火花。另一方面感叹文化传承人的局限性,没有这些老书先生的摇头吟唱,古汉语的学习从哪里着手?对我这样没读过老书的人来说,自学到的也都是浮浅的,如果后半辈子能学全,那是一生之幸事啊!老先生的离去让人心痛,“平生只有双行泪,半为苍生半美人。”隔空读着老先生的名句,懂得了老人家一路坎坷走过来是多么不容易,人生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苦难经历着,真正释然的是那一颗诗心,一颗圣人之心!胡耀邦有《致文怀沙先生》诗云:“骚作开新面,久仰先生名。去岁馈珠玉,始悟神交深。君自九嶷出,有如九嶷云。明知楚水阔,苦寻屈子魂。不谙燕塞险,卓立傲苍冥。闭户惊叶落,心悲秋早零。心悲不是畏天寒,寒极翻作艳阳春。艳阳之下种桃李,桃李芬芳春复春。哲人晓畅沧桑变,一番变化一番新。如今桃李千千万,春蕾一绽更精神。”张爱萍有《诗赠文怀沙》云:“一曲吟催千古泪,文怀八斗叹骚才。韵高自有真情在,恍若云中屈子来。”钱钟书有联曰:“非陌非阡非道路,亦狂亦侠亦温文。”
文怀沙大师走了,我的有生之年再也看不到捋着长须的老先生了,但文老的国学精神还在,书法精神还在,诗词精神还在。我一定加以学习,传承国学经典,传承书法精神,传承诗词歌赋,虽然再也得不到老先生的指点,但我一定铭记老先生说过每一句话语,用老先生一首七律诗作结束语,表示我对国学大师文老的尊敬与崇爱:“别时容易见时难,望断关河薄雾残。奉帚如椽霑背湿,流光似梦射眉寒。荆山怀抱生烟玉,屈子行吟饶泽兰。高翥云霓为我御,手提落日照长安!”
6.26日于清风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