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水村的历史文明
王正鹏(土家族)/文
咸水村得名始因有二,按北宋文学家苏轼(1037~1101)撰《澧州·舆地志·古迹》“澧州土人掘盐井求盐,中得一树,高数尺,大经盏,色赤白,光采玲珑,不稔何物,便碎而分之,有识者立锅煮水,水咸,曰盐精,随立盐场,明初废。”,又因卢次伦(1858~1929)于1882年请英国人在此探盐矿,后人以此讹记为得名始。
恐龙时代有人类居住于咸水村,见本村多种动物及植物化石遗址区,及石门县人唐天立先生收藏的人刻绘牛首人面野果核化石,具二亿年以上。帝尧(公元前2377~公元前2259年)时代许由创立道教于咸水村,见本村遗址船形山人垒石墙遗址区。新石器时代有人类在此烧陶器,1976年邹方荣与徐七妹掘得12生肖龙凤夹砂红陶坛,今不存。咸水村有古驿道自孙家垭至自生桥过香炉山东西穿过本村,自夏、商、周。战国楚顷襄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时庄辛说楚顷襄王熊横(? ~公元前263年)于香炉山,庄辛先封食邑咸水,后封食邑甄家坪。秦汉、唐。晚唐澧州刺史向环(881 ~?)居香炉山建香炉山庙,见香炉山庙遗址及墓葬遗址区。宋、元。唐、宋、元、明时有驿站两处,一处在孙家垭,一处在香炉山。元时土司王覃垕(1309~1372)居于此,设医院于余家院子遗址区,覃垕王建有造纸厂于纸棚滩遗址区,建有陶窑厂于孙家峪遗址区。元时土司王彭伯恒(1336~1417)居于孙家垭哨卡遗址区,土司王彭伯恒于1369年封正二品带刀大元帅,于1372年建五龙庵纪念土司覃垕王,于1373年迁居桑植县黑风岭。古驿道于1930年年底始废弃。
咸水村有邓胥伯(1909~1951),及湖南人民解放突击总队第十大队指挥部,邓胥伯(1909~1951)1925年至1927年在贺龙部队当兵,邓胥伯(1909~1951)后一直在国民党军中任班长,1935年10月受贺龙指派为留守连长,邓胥伯(1909~1951)1949年1月加入民促社。陈采夫根据省工委指示派邓胥伯(1909~1951)回慈利组建地下武装,1949年4月底,邓胥伯(1909~1951)组织了一支100多人的武装力量,1949年7月29日邓胥伯(1909~1951)、沙成章等率湖南人民解放突击总队第十大队由桃源县仙娘庙移师慈利城郊。1949年7月31日解放慈利县。1949年8月1日慈利县城军民欢庆慈利获得解放。1949年8月3日慈利县人民政府成立,由解放军五二支队政治处主任慕石代理慈利县县长,正式接管慈利县政权。邓胥伯(1909~1951)任解放军慈利县大队大队长。咸水村,是湖南人民解放突击总队第十大队的诞生地和主要活动地,应该属到保护和纪念。
咸水村有长征红军许青(开国少将曹玉清夫人,许青其中一位姐姐嫁本村邹用寿,一位姐姐嫁乪庄唐氏。许青的两位哥哥是开国中将。许青三兄妹是随本村红军连长邓胥伯(1909~1951)入贺龙红军。),许青曾任红军军械处处长。长征红军邓赤,长征红军司号长王玉和,长征红军司号长王玉和于1963年迁入本村,先后居住于王瓦匠屋场、烈马转疆、覃家沟,1964年至1973年在蛇形凸上、余家院子前后、后行坡上开荒山种地、种茶叶、种梨子树、种甘蔗,建有甘蔗榨糖机。邓胥伯(1909~1951),1930年参加红军,1935年任红军连长,长征时留守于本村,解放前夕1948年,地下共产党找到留守红军连长邓胥伯(1909~1951)让他培合慈利县解放出力,邓胥伯(1909~1951)任湖南人民军第十突击大队大队长,组建100余人的武装力量迎接慈利县解放,大队指挥部设瓦岗寨,邓胥伯(1909~1951)兵多为本村人。
咸水村东与许家坊乡浮石村交界,北临阳和乡梨子坪村,南抵许家坊乡大塘村、许家坊乡麒麟村,西连许家坊乡阳坪村、许家坊乡棋盘村。辖红湾、地湾、朱家湾、窄门口、邓坊坪、胡家湾、观音山、邹家岗、孙家峪、书家台、滕家垭、许家垭、中军山、瓦岗寨、李家台、许家台、田家台18个村民小组,398户、1502人。主要姓氏有邓、朱、胡、邹、许、田、李等。全村两山夹一峪,呈长方形,平均海拔350米。境内有一条小溪,能灌溉两岸240多亩水田。小(一)型水库一座,大小山塘17口,水面近30亩。森林资源较丰富,是乡较大的农业村,植被总面积6352亩,人工造林500亩,森林覆盖率为58%。通村水泥路硬化5.5公里,基本达到组组通公路、户户通电、通广播。于2016年底被评为小康建设村。村部占地2.5亩,于2017年11月动工进行改扩建,完工后将具备便民、办公、娱乐、休闲等花园式的咸水村便民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