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命'燃烧'真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13

[转载]公毋渡河,历史文明的摇篮

$
0
0

公毋渡河,历史文明的摇篮

王正鹏(土家族)//摄影

【独立考古学者王正鹏】 澧水河,又称茹水河,又称兰溪河,又称公毋渡河。公毋渡河,即是历史文明的摇篮。

伏羲(公元前3245年~ 公元前3080年)氏制琴,神农(公元前3245年~ 公元前3080年)氏作曲,女娲(公元前3245年~ 公元前3080年)氏作舞。上古伏羲氏、神农氏、女娲氏文明记于三氏。尚书令蔡邕(133192)撰《琴操》“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日也;广六寸,象六合也。文上曰池,下曰岩。池,水也,言其平。下曰滨,滨,宾也,言其服也。前广后狭,象尊卑也。上圆下方,法天地也。五弦宫也,象五行也。大弦者,君也,宽和而温。小弦者,臣也,清廉而不乱。文王武王加二弦,合君臣恩也。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古琴曲有歌诗五曲,一曰鹿鸣,二曰伐檀,三曰驺虞,四曰鹊巢,五曰白驹。又有一十二操,一曰将归操,二曰猗兰操,三曰龟山操,四曰越裳操,五曰拘幽操,六曰岐山操,七曰履霜操,八曰雉朝飞操,九曰别鹤操,十曰残形操,十一曰水仙操,十二曰怀陵操。又有九引,一曰列女引,二曰伯姬引,三曰贞女引,四曰思归引,五曰辟历引,六曰走马引,七曰箜篌引,八曰琴引,九曰楚引。又有河间杂歌二十一章。”。记录了此事,这一切代代相传发生在慈利县溪口澧水北岸公毋渡河,从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任楚国三闾主持祭祀官起,上古文明在这里起源传承一直继承下来,由楚《公毋渡·楚辞》、汉《公毋渡·汉乐府》、晋《公毋渡·箜篌引》、唐《公毋渡·竹枝词·渔歌子》、宋《公毋渡·杨柳枝》、一路下来到明清的《公毋渡·澧水船夫曲》公毋渡河,

《公毋渡·楚辞体:楚庄王熊旅(?~公元前591年)时的澧水流域公毋渡河,当时,楚国君臣上下,说起话来,诗经朗朗,此等移植,开始之时,多用于外交辞令,后来渗入楚文学,感染文人的思想。从《公毋渡·楚辞体的艺术形式特色来看,它与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觋,工祝的有关宗教活动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公毋渡·楚辞体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对澧水流域古代诗歌发展的一次大的解放,也开启了澧水流域史诗上的第二个春天。从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澧水流域公毋渡河撰《九歌》、《招魂》、《天问》等来看,无不在这方面有着鲜明的烙印。由楚国的诗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上古神话传说,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公毋渡·楚辞体

汉《公毋渡·汉乐府》、晋《公毋渡·箜篌引》,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7年~公元前87年)时少府署,在定郊祭礼乐时重建乐府,采集流传于澧水流域公毋渡河的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少府署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少府署搜集的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总称为《公毋渡·汉乐府》,或者称《公毋渡·箜篌引》,给澧水流域公毋渡河诗歌迎来了第三次春天。

唐《公毋渡·竹枝词·渔歌子·杨柳枝》、宋《公毋渡·杨花柳》。近十年朗州司马刘禹锡(772842),把慈利县公毋渡河流域民间传承下来的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歌;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便冠以《公毋渡·竹枝词》。《渔歌子》,词牌名。唐朝诗人张志和(732774)随舅舅宰相李泌(722789)安史之乱时避游慈利县公毋渡河采集的《公毋渡·渔歌子》。《公毋渡·渔歌子》,又名《公毋渡·渔歌曲》《公毋渡·渔父》《公毋渡·渔父乐》《公毋渡·渔夫辞》,原唐教坊曲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原为单调廿七字,四平韵。中间三言两句,例用对偶。后来此调多用为双调。,《 公毋渡·渔歌子》即《公毋渡·渔歌曲》。《公毋渡·杨柳枝》词曲名称,白居易(772846)作《杨花柳戏》。: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因此得名。白居易(772846)系楚王白胜(公元前523年~公元前479年)第三十八代裔孙,楚王白胜(公元前523年~公元前479年)都城在今慈利县县城零阳镇,白居易(772846)《公毋渡·杨柳枝》系慈利县相传。宋《公毋渡·杨花柳》,起源于慈利县柳林铺北宋时郑恩(930961)之妻陶三春,郑恩(930961),字子明,宋朝开国大将。赵匡胤在慈利县九溪柴荣王府时结义的九兄弟之一,排位第三,老大皇子柴荣,老二赵匡胤,老三郑恩。曾住澧水慈利县柳林铺,以卖油为生。被赵匡胤(927976)于建隆二年(961)七月九日武成王庙功臣阁凌工日晚9时许砍杀。郑恩(930961)其妻陶三春问听消息后,在安葬尸首时所哭唱下河调《斩龙袍》,形成了今天我们还在传承的扭子戏杨柳调。《公毋渡·杨花柳》,杨花柳腔,包括正腔、八字调、阴调、狗撕羊等。《杨花柳》就是我们今天还在传承的《阳戏》。唐《公毋渡·竹枝词·渔歌子·杨柳枝》、宋《公毋渡·杨花柳》,给澧水流域公毋渡河诗歌迎来了第四次春天。

1, 楚国令尹沈诸梁(公元前550年~公元前470年)之妻丽玉撰《公毋渡河》公毋渡河,公竟渡河。公竟渡河,其奈公何?。楚国令尹沈诸梁灭楚王白胜(公元前523年~公元前479年)于慈利县。

2, 楚国南宫丞相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1年)时引用《公毋渡河》公毋渡河,公竟渡河。公竟渡河,其奈公何?

3, 尚书令蔡邕(133192)撰《琴操》时引用《公毋渡河》公毋渡河,公竟渡河。公竟渡河,其奈公何?

4,尚书令荀勖(?~289)撰《太乐歌词》时引用《公毋渡河》公毋渡河,公竟渡河。公竟渡河,其奈公何?

5,广陵郡太守孔衍(268320)撰《琴操》时引用《公毋渡河》公毋渡河,公竟渡河。公竟渡河,其奈公何?

6,太子太傅丞崔豹(278)撰《古今注》时引用《公毋渡河》公毋渡河,公竟渡河。公竟渡河,其奈公何?

7, 中庶子兼通事舍人刘孝威(496548)撰《公毋渡河》“请公毋渡河。河广风威厉。樯偃落金乌。舟倾没犀枻。绀盖空严祠。白马徒生祭。衔石伤寡心。崩城掩孀袂。剑飞犹共水。魂沈理俱逝。君为川后臣。妾作江妃娣。”。

8,奉礼郎李贺(790816)《箜篌引(又名公毋渡河)》“ 公乎公乎,提壶将焉如?
屈平沈湘不足慕,徐衍入海诚为愚。公乎公乎,床有菅席盘有鱼。北里有贤兄,东邻有小姑。陇亩油油黍与葫,瓦甒浊醪蚁浮浮。黍可食,醪可饮,公乎公乎其奈居。被发奔流竟何如?贤兄小姑哭呜呜。”。

9,采访使李白(701762)撰《公毋渡河·黄河西来决昆仑》“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其害乃去。茫然风沙,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径流欲奚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毋渡河苦渡之。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骨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

10,司马王建(768-835)撰《相和歌辞•公毋渡河》“渡头恶天两岸远,波涛塞川如叠坂。幸无白刃驱向前,何用将身自弃捐。蛟龙啮骨鱼食血,黄泥直下无青天。

男儿纵轻妇人语,惜君性命还须取。妇人无力挽断衣,舟沈身死悔难追。公毋渡河,公须自为。”。

11,国子监助教温庭筠(812866)撰《相和歌辞•公毋渡河》“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龙伯驱风不敢上,百川喷雪高崔嵬。二十五弦何太哀,请公勿渡立裴回。下有狂蛟锯为尾,裂帆截棹磨霜齿。神锥凿石塞神潭,白马参覃赤尘起。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

12,王睿(?831)撰《相和歌辞•公毋渡河》“浊波洋洋兮凝晓雾,公毋渡河兮公竟渡。风号水激兮呼不闻,提壶看入兮中流去。浪摆衣裳兮随步没,沉尸深入兮蛟螭窟。蛟螭尽醉兮君血干,推出黄沙兮泛君骨。当时君死妾何适,遂就波涛合魂魄。愿持精卫衔石心,穷取河源塞泉脉。”。

13,司马王建(767830)撰《相和歌辞•公毋渡河》“渡头恶天两岸远,波涛塞川如叠坂。幸无白刃驱向前,何用将身自弃捐。蛟龙啮骨鱼食血,黄泥直下无青天。男儿纵轻妇人语,惜君性命还须取。妇人无力挽断衣,舟沈身死悔难追。公毋渡河,公须自为。”。

14,长庆二年(822)进士陈标撰《公毋渡河》“阴云飒飒浪花愁,半度惊湍半挂舟。声尽云天君不住,命悬鱼鳖妾同休。黛娥芳脸垂珠泪,罗袜香裾赴碧流。馀魂岂能衔木石,独将遗恨付箜篌。”。

15,推官李咸用(791873)撰《公毋渡河•有叟有叟何清狂》“有叟有叟何清狂,行搔短发提壶浆。乱流直涉神洋洋,妻止不听追沈湘。偕老不偕死,箜篌遗凄凉。刳松轻稳琅ぃ艏卑裼购畏痢<绮辉苡锢牵烫鲇翊恕!薄

16,宰相范履冰(?~689)献境会霅溪夜宴诗水神(?~689)撰十一首其中一《霅溪夜宴诗(诸神命丽玉唱公毋渡河歌)》 “浊波扬扬兮凝晓雾,公毋渡河兮公竟渡。风号水激兮呼不闻,提衣看入兮中流去。浪排衣兮随步没,沉尸深入兮蛟螭窟。蛟螭尽醉兮君血干,推出黄沙兮泛君骨。当时君死兮妾何适,遂就波澜兮合魂魄,愿持精卫衔石心,穷断河源塞泉脉。”。撰十一首其中二《霅溪夜宴诗(屈大夫歌)》“凤鶱鶱以降瑞兮,患山鸡之杂飞。玉温温以呈器兮,因碔砆之争辉。当侯门之四辟兮,墐嘉谟之重扉。既瑞器而无庸兮,宜昏暗之相微。徒刳石以为舟兮,顾沿流而志违。将刻木而作羽兮,与超腾之理非。矜孑孑于空江兮,靡群援之可依。血淋淋而滂流兮,顾江鱼之腹而将归。西风萧萧兮湘水悠悠,白芷芳歇兮江蓠秋。日晼晼兮川云收,棹四起兮悲风幽。羁魂汩没兮我名永浮,碧波虽涸兮厥誉长流。向使甘言盛行于曩昔,岂今日居君王之座。白露漙兮西风高,碧波万里兮翻洪涛。莫言天下至柔者,载舟覆舟皆我曹。”。

17,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陆游(11251210)撰《公毋渡河·大莫大於死生》“大莫大於死生,亲莫亲於骨肉。河不可冯兮非有难知,言知不从兮继以痛哭。望云九井兮白浪嵯峨,刳肝沥血兮不从奈何!秋风飒飒兮纸钱投波,从公於死兮下饱蛟鼍。”。

18,天台县尹、名医杨维桢(12961370)撰其一《公毋渡河》“公毋渡河,河水深兮不见泥。公身非水犀,乌风黑浪欲何济?公不能济,横帆在河西。青头少妇泣血啼,有年不死将谁齐?公死河灵伯,妾死河灵妻。”。撰其二《公毋渡河》“公毋渡河,河水深兮不见泥。公身非水犀,乌风黑浪欲何济?公不能济,横帆在河西。青头少妇泣血啼,有年不死将谁齐?公死河灵伯,妾死河灵妻。”。

19,道士白玉蟾(11941229)撰《公毋渡河·君不见猿啼苍梧烟》“君不见猿啼苍梧烟,风捲潇湘水。双蛾无处挽重瞳,粉篁点点凝春泪。又不见鹤饮瑶池月,露泣龟台花。百官极目望八骏,青鸟寥寥空暮霞。呜呼,不自爱惜甘蹈死,亦不闻乎千金子。公毋渡河要渡河,公要渡河争奈何。”。

20,黄简(11781237)撰《公毋渡河》“公毋渡河,公毋渡河,止公不已将柰何。九渊喷雪舞馋鳄,百里吼雷翻怒鼍。平地往往犹风波,况此弥漫秋水多。”。

21,释文珦(12101291)禅师撰《公毋渡河》“河源来自昆仓西,滔天沃日无津涯,櫂夫渔子不敢窥。公欲径渡公诚痴,痴公溺死如何为。竟委骨肉於蛟螭,徒使万古箜篌悲。”。

22,宋无(12601340)撰《公毋渡河·九龙争珠战渊底》“九龙争诛战渊底,洪涛万丈涌山起。鳄鱼张口夺灵齿,含射人毒如矢。宁登高山莫涉水,公毋渡河公不可止。河伯娶妇蛟龙宅,公毋白壁献何伯,恐公身为泣诛客。公毋渡河公不然,尤公老命沉黄泉。公沉黄泉,公勿怨天”。。

23,孙嵩(12381292)撰《公毋渡河•公毋渡河不可航》“公毋渡河不可航,年既老,智则童。临流径渡何伥伥,夫岂有急须自亡。前无掣,后无挤,且无迹捕至尔门,未至东市之诛磔死如牛羊。河流在前白日光,谁以锦覆河流黄。公不见河源夭矫落崑崙,悬天注地千里强。飞奔突入中原疆,一击无有完堤防。跳蹴后土舂穹苍,公懵视之行康庄。掉臂而往无褰裳,不能驭风骑气奚为狂。河之流汤汤,鲲鲸之恶未可量。长戈为鳍锯为尾,刀崖斧窟镵牙张。公其以身委饥肠,人生无难死足伤。以饥寒死骨犹藏,棺槨送尔松柏冈。何必为河之鬼冯夷乡,其下浊泥出无梁。何不相蹙公自僵,奈何乎箜篌之音河水旁。”。

24, 军器监王炎(11371218)撰《公毋渡河》“黄河浩浩不可航,腰壶欲渡何其狂。妪挽翁衣愿无渡,忠爱深言反逢怒。河流滔滔翁溺死,老妪搏膺泪如雨。行人劝妪莫痛作,痛伤之极能断肠。古来复谏多不祥,鸱夷浮江吴国灭,老臣疽背霸王歇。”。

25,徐集孙(?1264)撰《公毋渡河》“公毋渡河,公毋渡河,公必欲渡意如何。波涛汹涌何足畏,中原未复一身多。争知平地有风波,人心之险险于河。”。

26,广州知州杨冠卿(11391189)撰《公毋渡河·河流决崑崙》“河流决崑崙,微禹其为鱼。龙门虽已凿,犀栧孰可踰。老翁被发鬓如丝,临流欲渡将何之。妪止翁留翁勿渡,翁不妪从舍之去。中流凭一壶,意谓千金俱。一壶势莫支,千金沦其躯。壶兮壶兮翁之{左祟右},鼍吼鲸吞方得意。曲终哀怨写箜篌,邻女为君双堕泪。”。

27,福建安抚使辛弃疾(11401207)撰《公毋渡河·太常引·赋十四弦》“仙机似欲织纤罗。仿佛度金梭。无奈玉纤何。却弹作、清商恨多。珠帘影里,如花半面,绝胜隔帘歌。世路苦风波。且痛饮、公毋渡河。”。

28,吏部尚书詹同(?1373)撰《公毋渡河·江上春来风雨恶》“江上春来风雨恶,大浪小浪江中作。一苇之航何足云,荡漾中流几飘泊。人鲊瓮,鬼门关,下隔深渊咫尺间。饥蛟食人骨如山,公无渡河当早还。”。

29,邵颿(1792)撰《公毋渡河·箜篌引》“洪涛射日河流浑,一叟披发狂而奔。鼋鼍攫食翻层沄,呼公毋渡公不闻。中流无人水怱立,河边妇人对河泣。恨妾不渡公之前,公见妾死公当旋。”。

公毋渡河,由于历代的传承与发展,至明清时,又形成了《澧水船夫曲》发源地。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1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