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
罗金海/文/摄影
登近城楼忧客心,目极狼烟此巡行。
塞恒春景开天地,战鼓兵刀照古今。
穆宗王朝隆庆和,匈奴寇盗不相侵。
和平盛世终不改,日暮从头征战赢!
长城之称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长城最通用的称谓。《史记·楚世家》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明隆庆四年,穆宗皇帝接受高拱、张居正之谏,同意了蒙古俺答汗议和之请求,并沿长城开辟市场,进行贸易,出现了“万骑辐辏,帐包鳞次,驼叫马鸣,人声鼎沸”之势。史称之为“隆庆议和”。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绥镇巡抚涂宗浚为保护设在附近长城边上蒙汉互市的红山市,在红山之顶修筑成明长城上最大的军事瞭望台--镇北台,是明长城遗址中最为雄峙壮观、气势磅礴的建筑之一,与山海关、嘉峪关并称为“长城三大奇观”,更有“万里长城第一台”的美誉。镇北台有天下第一台之称,是我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
我们从红石峡出来的时候,远远的就看到了镇北台,抬头望去,古朴纯青的风格格外显眼,四层高的军事瞭望台看起来是那样神秘,每一个台为正方形,外砌砖石,一层叠起一层,看起来非常的结实,也显得格外的纯朴和美观。镇北台底大顶小,逐层收进,各层均用厚实、统一的青砖包砌,各层台上边均砌砖垛口,高约2米,并砌有眺望口、射击口、排水口,每个眺望口就是将士们观察的哨所,显得苔痕斑驳,而又格外的古朴巍峨。台南第二台上额题“向明”二字,台北则有“镇北台”三字,均为巡抚都御使涂宗浚亲笔书写。“向明”就是心向明朝,这表明巡抚都御使涂宗浚及所统率的将士对大明王朝的赤胆忠诚之心,在敌人面前毫不退缩的誓死归心!正如右侍郎刘敏宽《镇北台》所写:“重镇秋声霁色开,巡行不是为登台。”可见为守护国家安宁,而抵御外来敌军的侵略是何等的重要,一个真正的将士是时时刻刻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大职责。台前一颗颗古老的树桩引起了我的注意,先生说这是非常漂亮的“砍头柳”,我惊讶的问道:“什么是砍头柳?”看起来粗壮的树桩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它们一个个都光着膀子,连枝干都没有一根,这种提供观赏性的植物已失去了强大生命力,并且不能有效的预防和抵挡持久的风沙尘暴天气。我一个劲的摇了摇,觉得太可惜了,没有人会喜欢残缺的美,不单是对植物的折磨,更重要是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我们地沿着城墙来到一个标有“款贡城”城门处,这里是当年贸易往来时蒙汉官员接待洽谈、举行纳贡仪式的所在地。我仿佛看到那一个个骑着马,牵着骆驼的人缓缓走来,威武的将士正守在城门口,笑容容的接待着每一位来者,千里迢迢,风尘扑朴的牧民不畏艰辛而来,也是为了追求更高更好的生活质量而不辞疲劳。自互市后,蒙古人经常伺机南下,掠夺财物。为边城的安全,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延绥巡抚余子俊在秦、隋长城的基础上历时4月修筑起延绥镇长城,同时为配合红山市的贸易,修筑了易马城和供蒙人纳贡的款贡城,控制贸易。
进入拱门型的“款贡城”我们就看到左边的镇台北,拾阶级而上,墙边一排长长的白雪在火热的阳光下竟然没融化,可见北方的干冷更显得气候差异大;即使在烈日下,身体发热,也不能脱光里里外外御寒的衣服,保持身体的热能量非常重要。镇北台威武森严,一块块纯色的青砖出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眼里,居高临下、结构威严突出的城墙下,更显得每一个普通人的渺小。昨日登台的每一个将士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今日登台的我们是为了领略古文明文化同时,见证华夏伟大名族坚贞不屈的精神与勇气,每一个人要热爱和平,唯有保持和平的世界才有人们幸福的生活。我们走到镇北台城门口,被一个幽长而垂直的拱劵洞给吸引住,一眼望去,太阳光正照在青砖上,一个悠长的弧光投在墙壁上,美极了,比我在数学里学习过的任何形状都要美,这就是古人的智慧,其建筑风格传到现代,大部份结构原理都已失传。我抬步走在一层高于一层的老青砖上,脚步异常的沉重,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有责任的,不管是以何种身份出现,首先必须保证国家每寸土地上的安宁,而这些保家卫国的每一个将士是何等的光荣与伟大!因此,镇北台不仅仅是军事防塞阵地,也是明王朝与蒙古部族“贸易互市”的产物,是“蒙汉一家”和开创边关和平环境的历史见证。镇北台依山距险,巍峨挺拔,北瞰河套,南蔽三秦,锁长城要津,控关陇门户,独为古代边关贸易、民族和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来到二楼,一桩桩新修的房子上,大门紧闭着,过去这里是士兵们休养的地方,岁月的沧桑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一切,峰火台上的每一个射击口是那样静悄悄,一个朝代过去了,一个时代过去了,唯有的是留下给后代子孙和平盛世的无穷资源与财富,国在,家在,幸福就在。我站在台上久久地眺望,长城内外关,天地苍茫正,朔风凛冽出,不禁许苍凉,长漠孤烟浩,天地使命在。“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锦貂丧胡尘”,这里曾经是秦汉隋唐与北方各族厮杀的战场,英雄的血与泪仰洒在边疆塞外。唐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无定河就在榆林西南不远处;这里曾经有“万马渡阴山”游牧民族叩关劫掠的惶惶岁月,更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汉唐反击战的主战场;这里是塞外边城,自古以来气候十分恶劣,“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十月即飞雪”。戍边的将士们“白日登城望烽火,黄昏饮马傍沙河”,无不说明守台的艰辛与困苦;北宋名臣范仲淹曾在此戍边抗击西夏,一首著名的《鱼家傲》,诉说了这一带守边将士的悲苦与凄凉:“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就是一个时代过渡一个时代的民族苦难历史,饱含风霜的镇北台久久地在这茫茫的苍穹大地诉说着曾经的沧桑与苦难,而真正给人慰藉的是唯有这持久和平盛世的到来!
镇北台东西方向连接延伸的是明长城遗址,这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宏大建筑现已面目模糊,只剩下一条隐约可见的土墙,很多部分已消失,只能通过土坯判断出长城的走向,依稀分辨出一个接一个的烽火台。我跟孩子登上第三层城楼,它看起来是那样深高不可测,我跟着孩子转过一个城墙门,从一个个的券洞里通过,悠长的券洞看起来显得更加神秘不可测,更重要的是每层台阶处都有瞭望口,直接通到外面的峰火台上,这为更好的观察方圆十里内的敌情与躲避敌军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跟着孩子左转,右转,再转,看到外沿的一个个峰火口及排水口,看不到往上登的梯台,莫非走错了?我疑惑着,只得往回走,原来是绕过了,对于初次登来的我来说,简直成了一次行走中的迷宫。将士们打仗,除了人力、物力外,更重要的是靠计谋与策略,而单凭借兵将的多少,死拼硬博是非常愚蠢的;每一个统率将士的将军应是足智多谋、智勇双全的,这才能真正维持一方地区安宁,从而保证国家的和平与统一。登上三楼的时候,放眼望去,方圆十几里外,都能一览无地,树木、窑洞、水库及隐隐约约的长城、峰火台都浮在我的眼前,一切都显得那样安安静静,似乎曾经的一切都在岁月里烟消云散。这就是人类,祖祖辈辈都是在向往美好的生活中生存,谁都向往自由,谁都向往新生,任何时候正义的力量都在,任何时候人类都在英雄的伟大中翻身,并平等的享有天地所赐予的一切。这就是共同生活在一起土地上的人,时时为国家伟大使命而肩负起的重大责任,在任何时候,都以牺牲个人利益而保护国家财产、利益而作出的重要贡献。看着看着,仿佛让我又回到了过去,沉浸在不远处的“易马城”,那里人山人海,蒙古牧民赶着牛、羊、驼、马和驮着皮毛正在源源不断进入;而各地汉族商人携带大量布匹、绸缎、盐茶、烟酒从四面八方也来到红山市进行贸易交易。这里牛羊成群,帐包鳞次,驼叫马嘶,杂技连环,人声鼎沸,一派蒙汉贸易热闹非凡的景象,让我久久地沉浸在文人杨蕴的诗里:“关门直向大荒开,日日牛羊作市来,万里春风残雪后,游人指点赫连台”的春望绿油油的意境中……
登四楼的时候,台顶离天呎尺近,云在台上游走,云在天上游,时间一刻也不曾停止过,走上一条直通楼顶的台阶,只见先生背着相机正往下走,“这么快就看完了。”我难以置信,今日每一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子孙是多么的幸福,在感受古城台的同时,还能自由的拍照,并感觉这大漠黄金地的日益繁荣与兴旺。登上四台,底下的一台、二台、三台景象全都在我的眼皮底下,居高临境,一切都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在四台中央,就是哨兵时时刻刻站岗的位置所在,这也是哨楼遗址正中央所在,外面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哨兵的眼睛,他们轮流站岗,不畏严寒、不畏风吹雨打,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都要紧紧盯着外面的一举一动,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为整个国家、民族的安危做出重大的贡献!这种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这种善战善谋的勇士谋略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他们用血和肉筑起了一条新长城,神圣的保卫着祖国人民的安危,伟大的将士,伟大的英雄!清风徐徐吹来,江山美颜如画,孩子在手里挥舞着手上的剑,作为中国龙的传人,不单要有“武”者战而不败的勇猛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文”的诗情画意完美人生。放远极眺,一片安宁、祥和而富饶的新型现代化城市,往事历历在目,曾经的策马扬鞭,黄土滚滚,多少牧民奔跑在这自由的旷野上,为远走他乡而浩浩荡荡;曾经的号角声、击鼓声,兵器交战声、呐喊声、厮杀声、马啼声在尘角空中飘荡着,响亮着,直至胜利者荣耀而归,失败者的落荒而逃!进士出身的涂宗浚,以文官之躯,甫至榆林,便三战三捷,大挫塞外蒙元之锐气,而其于大胜之日,尤深谋远虑,上疏万历帝请建“镇北台”,这是何等的具有英雄气慨!涂巡抚以战而促和、以战而知战之凶,才有请旨建镇北台之故事,其所谋之远、所虑之深,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后世子孙缅怀不已,英雄的伟岸精神永远都在!在镇北台下耸立着明朝万历年间延绥镇巡抚都御使涂宗浚所撰的《镇北台记》石碑,记述了镇北台修筑的前因后果,最让人动容的是:“夫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联想至今日的世界依然掷地有声。世界上有利益就有纷争,有冲突就有战争,如何化解里利益的纷争,如何消弭隐藏的战争隐患,明代的巡抚涂宗浚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树立起了标杆。以战促和,以武止戈,在震慑了蒙古部族侵袭的蠢蠢野心后,积极开拓边关贸易,互通有无,让蒙古部民从贸易中得到利益,一种不依靠武力,不需要付出生命代价就能得到的利益。时至今日,我们从古人那里汲取智慧,在依靠强大的军事武力保卫自身利益为前提,通过贸易合作的互利互惠,实现全世界人的和谐共同发展。
“夫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经历过残酷的战争,刚刚从水深火热中出来的每一位老百姓都知道,是用无数英雄的血换来的持久和平,所以每一个人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盛世生活,永远的怀念我们的革命英雄先烈!明代的巡抚涂宗浚修筑的镇北台不仅抵挡了游牧民族的入侵的重要军事要塞,也是民族和解共同发展的历史见证,更为我们后人树起了精神的丰碑,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历史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