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日
罗金海/文/摄影
玉莲夏至自飘零,庭院花开凝露丹。
红日碧云帘影薄,一双蜻蜓戏芦塘。
根据古代历法对四季的划分,夏至是夏天过了一半。农历四五六月为夏季,夏至节气大致在农历五月中旬。古代夏至时期正是种黍和收麦之月,又称为“地祗节”和 “地腊”,当时古人祭奠自然神和祖宗来祈福。今天是夏至日,江南的雨,江南的梦,一阵忽细飘来,一阵狂打池塘里的荷莲,鱼儿都去哪儿了,一只也没有看见,跳水的青蛙在寻找着它的小蝌蚪。“妈妈,”一只小蝌蚪找到了它的青蛙妈妈,丰富的雨水让它们在池子里,慢慢长出了小腿,一跳一跳,跟着青蛙妈妈上了岸,去找它们隐秘的洞穴。
无数的云朵压在山的上空,久久地,随着雨水一阵阵的飘落游走着,它们似乎不愿意远去,守候着山林这个最美丽的家。当无数座城市变成高楼大厦后,云朵也不愿意看到光秃秃的房子,没有绿叶的飘渺,没有山峦的青绿,没有湖泊的碧玉,热闹的汽笛声和热闹的机器声,让整个大地日夜不得安宁,云儿也不愿意呆在城市里。于是,它们回到了山里,回到了青山绿水的农村,它们愿意在山上与山下来回的游走着,带着夏天的一个安静的睡梦,飞仙着,飘渺着................一只结了网的蜘蛛,丢了了它的网躲进黑暗的角落,当雨水洒在网上的时候,盛是好看,一点一滴的水珠,晶莹剔透。蜘蛛网像是给无穷尽的天地排了一个八卦图,旋转的地球,每时每刻都在《易经》的变化数理之中;又像是一张拉开的文明大网,凡是违法者的犯罪分子,最终逃不过这一张密密麻麻的法律大网。
夏至日,听到最刺耳的便是林子里的蟋蟀声,那种惊天动地的呼叫,似乎要让人在炎炎的太阳底下,火上浇油,从脚底板热到心窝,让人恨不得一头扎进江水中,用碧玉的清水洗去一身炎热。夏至”也是诗人们的咏吟对象,唐朝权德舆《夏至日作》,“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从中国古代哲学的观点来看,夏至时期是阳气最旺盛时期,又是阴气初生时期。有中国文化之源之称的《易经》用阴和阳的变化来解释自然的变化,反映出了古代朴素的辩证哲学思想。易经将六十四卦中的坤、复、临、泰、大壮、夬、干、姤、遁、否、观、剥等十二卦拿出来,用来表示一年的十二个月和二十四节气中的十二气,这十二卦称为十二辟卦。代表夏至的姤卦,阴爻初显,逐渐侵蚀阳爻,白天从最长开始慢慢变短,黑夜开始逐渐延长,因此,有 “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的说法。
夏至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骤来疾去的雷阵雨,由于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小时候的我经常看到这种对流雨,来之快,去之快,特别是正在田里载禾苗的农民伯伯,喊一声:“暴雨来了。”慌忙的丢下手中的禾苗,手也没来得及洗,脖子边戴上草帽,从水稻田里拔腿而跑,“滴嗒、嘀嗒......”暴雨应声落下,农民伯伯还没来得及跑远,雨水就落到整个身上。等从田里,跑到岸上人家屋里躲雨,短短的五分钟,就成了落汤鸡,一身泥巴,一身水的农民伯伯,只得丢下未干完的活回家。这个时候,农村的水稻全都在机械的播种和人工的播种下,完全成长为一丘一丘的青青绿苗,看到它们的时候,让我倍感到亲切。小的时候,我在家里号称是插秧苗能手,父母都比不过我,弟妹更不用说了,五个一排,五个一排,一直从前头到后头,五百米远,连腰都不用伸一下。青青的禾苗里,青蛙更是欢畅的在水田里游来游去,等到傍晚的时候,它们会伸着长长舌头,在禾苗中,逮取它们的虫子食物。
夏天里最喜欢的是花生的播种与收获,小时候记忆里最有印象是妈妈播种花生。妈妈把花生伴上磷肥,来到地里,一排一排的挖好坑,然后把花生和磷肥丢在坑里,只到把整块土都给放上花生,妈妈开始一排一排的盖上泥巴。这样,就等待着花生苗的长出,直到再盖上厚厚的泥土,让花生整个根都不露在外面。一直成长的花生苗,直到开出黄色花苗,它们会把长长的根须入泥土中,这样花生自然就在泥土中渐渐的长成果实了。花生是最朴实的果子,它们靠的就是地里的水份,挖出来的时候,我会看到它嫩嫩的皮子,鲜嫩鲜嫩的,让我百吃不厌。这是我夏天最爱的食物之一,不管吃多少,我的肚子好像还能装下,不管吃多少,我的口中还是那一种甘甜的泥土香味,不管吃多少,我还是依然爱着这小小个头的江南花生。挖回来的花生,把它们洗干净,然后晒干,装进袋子,放到楼上,一年四季都伴随着我,任何想吃的时候,便顺着高高的梯子,爬上木楼,到袋子里拿一把,装进口袋,悄悄地,不会让妈妈知道我是这样喜爱吃生花生。我爱朴实的花生,带着泥土的芳香,沁入整个心脾,久久地磨合着我的胃,一直伴随着我的整个灵魂,人要做大地的忠实者,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污染自己脚下一片洁净的土壤。
到下午的时候,江南的暴风雨停了,云彩散去,太阳现来了,照着整片刚刚被雨水冲洗过的山林,它们是那样的洁净,那样的青绿。山还是那山,农民伯伯还是那农民伯伯,渐渐老去的背影下,已经长大的娃娃们,你们是否做好了一个接班人?